2019/08/11 上午12:00:00 欢迎访问。

微信
小程序
职业资格考试网

涉嫌诈骗国家2000亿财政资金的系统性腐败

2025-09-23 15:36:29 作者 : manager 浏览 : 评论

一个小小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竟成为垄断贪腐集团套取骗取国家财政资金的工具。十几年来,人社系统虚假培训涉嫌套取骗取2000亿元专账资金。一条从监管机构到无资质企业的巨大黑色产业链,正在浮出水面。

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国务院关于202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显示,仅抽查23个地区334家评价机构,就发现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利益集团滥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4万本,骗取财政资金1.23亿元。

这仅仅是冰山一角。据实名举报材料,2010年至今,以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朱从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吴礼舵(原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任)和人社部人事考试中心主任吴剑英为代表的垄断利益集团,在全国范围内组织3.6万多家无资质机构,涉嫌滥发2.26亿本假证、骗取套取国家专账资金2000亿元。

01
政治危害:侵蚀执政根基,败坏政府公信力

社保基金和职业培训资金是人民群众的“保命钱”和“发展钱”,其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当人社系统内部人员与外部机构勾结,监守自盗成为系统性问题,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基础被剧烈动摇。

中央纪委第五巡视组完成对江苏的进驻工作,正在对南京市开展联动巡视。此次巡视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巡视组重点查处“一把手”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阳奉阴违、大搞“圈子腐败”、经济数据注水等问题,严防权力寻租。而这七大领域存在的问题,正是朱从明等人的“标配”。

更为严重的是,此次事件显示腐败已经从个人行为升级为系统性的集体腐败。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人社部人事考试中心曾公开招募了3.6万家无“职业技能鉴定”资质的“第三方培训评价机构”,形成垄断利益共同体。

无论是数以亿计的个人,还是数以万计的企业,当大家都心知肚明,以江苏省人社厅厅长朱从明为代表的垄断利益集团,在有组织有计划的长期套取骗取国家财政资金时,这是一个对党的执政根基、政府公信力多么巨大的侵蚀和败坏!

02
经济影响:掏空职业技能提升的根基

职业技能培训是国家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挤占挪用或骗取套取职业技能培训资金,直接破坏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战略。

虚假培训、伪造证书行为导致国家巨额资金流失。数据显示,2022年仅抽查23个地区334家培训机构和用工企业,就发现通过虚假培训套取骗取专账资金等1.23亿元。其中:通过将退休人员、在校生等假学员纳入培训等套取5219万元;通过随意编造上课记录、使用外挂软件刷课等假内容骗取4720万元;通过编造资料、以其他培训抵顶等假项目骗取2360万元。

这些行为不仅造成国家财政资金巨额流失,更直接导致国家职业技能提升计划落空。当大量资金被虚假培训和无资质证书占用,真正的技能培训项目无法获得支持而是遭遇打压,这直接影响了劳动者素质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

因此,彻底铲除以江苏省人社厅厅长朱从明为代表的垄断骗补集团,刻不容缓。

03
社会结构:加剧不平等,破坏公平正义

证书和资格认证本是社会分工和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社会流动的阶梯。当认证体系被腐败侵蚀,社会公平正义受到严重损害。

假证泛滥制造了“逆淘汰”现象。持有真才实学的人可能因为缺乏“证书”而被挡在门外,而不学无术者却凭借假证获得职业资格和工作机会。这不仅是对个人的不公,更是对社会效率的严重损害。

当“关系”和“手段”可以替代真实技能和知识,当伪造证明可以替代实际能力,职业资格体系所依赖的公平原则被彻底颠覆。诚实守信的劳动者成为最终受害者,而不法分子则逍遥法外,享受非法利益。

以江苏省人社厅厅长朱从明为代表的垄断腐败集团,以备案代替行政许可,违规违法组建的3.6万多家无资质的所谓的第三方培训评价组织,就是加剧人与人之间不平等和破坏社会公平正义的毒瘤。

04
日常生活:危及群众切身利益与未来保障

社保基金的安全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未来保障。当基金被大量侵蚀,最终受损的是广大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

假证泛滥还导致社会信任成本急剧上升。雇主需要投入更多资源验证求职者资质,消费者需要更多精力甄别服务提供者的专业水平,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因此而降低。

这类行为不仅仅意味着国家资金的流失,更可能导致真正需要保障的人群在关键时刻无法获得足够支持。养老金发放不足、医保报销困难、失业保险金无法支付——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以江苏省人社厅厅长朱从明为代表的垄断破坏集团,以备案代替行政许可,组织无资质机构滥发山寨证书、套取骗取国家财政资金和职工失业保险金的丑恶社会现象,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05
法治破坏:践踏法律尊严,挑战制度权威

假证泛滥不仅违反行政法规,更涉嫌刑事犯罪,是对法治社会的公然挑战。

《刑法》第二百八十条明确规定: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然而假证产业链仍然猖獗。显示,假证制作已经形成专业化“生产线”,反侦查手段先进。假证品种繁多、涉及范围广、伪造水平高,包括户口簿、身份证、毕业证、记者证、军官证、驾驶证、结婚证、残疾人证、营业执照等。

更令人担忧的是,本应维护法律尊严的公职人员却成为违法行为的实施者或保护伞。例如,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人社部人事考试中心,通过违规备案,设置不合理的准入条件,制造市场准入壁垒,阻挠国家“放管服”政策的贯彻落实。

任何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造假证,都要受到法律严惩。而以江苏省人社厅厅长朱从明为代表的垄断造假集团,组织3.6万家无资质机构滥发山寨证书,还能骗取套取巨额国家财政专账资金,这真的是践踏法律尊严、挑战制度权威!

06
文化腐蚀:扭曲价值观,助长投机心理

当违法行为能够轻易获得巨额回报,当监管漏洞成为公开的秘密,社会价值观不可避免受到腐蚀。“诚信吃亏、欺诈得利”的现象若持续存在,将扭曲社会价值观念。

假证泛滥助长了“捷径文化” 的蔓延。一些人不再相信脚踏实地学习技能的价值,而是寻求通过购买假证快速获取资格认证。这种心态的蔓延将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产生长远负面影响。

特别值得警惕的是,年轻人可能因此产生错误价值观,认为通过欺诈手段获取利益是可接受的行为。长此以往,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观念将被稀释,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负面影响。

以江苏省人社厅厅长朱从明为代表的垄断霉变集团,以备案代替行政许可,组织无资质机构滥发山寨证书、套取骗取国家财政资金和职工失业保险金的丑恶社会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07
政府形象:损害国际声誉,影响国家形象

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管理水平反映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程度。大规模、系统性的假证问题,损害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声誉。

国际社会往往通过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完善程度评估一个国家的劳动力素质和专业水平。认证管理的混乱和普遍违规,可能被解读为治理能力不足,影响国际评价和排名。

此外,职业认证领域的腐败问题也可能影响外资对中国市场的信心。投资者通常关注一个国家的法治环境和社会稳定程度,而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质量,正是观察这些因素的重要窗口。

以江苏省人社厅厅长朱从明为代表的垄断诈骗集团,以备案代替行政许可,组织无资质机构滥发山寨证书、套取骗取国家财政资金和职工失业保险金的丑陋行为,严重损害国际声誉、影响国家形象,应当立刻制止。

08
改革之路:从技术到制度的多维治理

面对职业资格认证领域的严重问题,需要采取多方面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技术手段可以提供解决方案。严格证书数据管理。谁发证,谁负责,谁建证书查询系统。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网,这一违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政府网站域名管理的通知》,为了垄断和骗补而设立的证书查询平台,应当立刻废止。

制度创新更是关键。应加快建立健全身份核查机制,借助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信息的一键可查、实时核验。同时完善市场监管机制,对各类职业资格认证机构实施严格监管。

最重要的是加强监督和问责。坚持对职业资格认证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全链条打击,同时注重对涉案人员分层分类处置,甄别各涉案人员在犯罪环节中所起作用大小,提出罪责刑相一致的处理意见。

假证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考验。假证泛滥是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明显表现,如果任假证肆无忌惮地通行,社会上就可能出现“假医生做手术”、“假司机开汽车”、“假军官诈骗”等一系列怪现象,贻害无穷。

重建信任,始于每一起案件的公正查处,终于对每一条法律红线的敬畏坚守。当伪造的证件再也无法点燃恐惧,当真实的技能重新获得应有尊重,这场打假反腐的战斗才不至白白付出。

职业资格认证是职业能力的衡量标准,而不是某些人牟利的工具。当每一个蛀虫被清除,当每一分培训资金安全到位,社会公平才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以江苏省人社厅厅长朱从明为代表的垄断利益集团,以备案代替行政许可,组织无资质机构滥发山寨证书、套取骗取国家财政资金和职工失业保险金的违规违法行为,绝不能继续下去了,必须得到根治。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